晶澳科技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2023-08-30 21:36:17

晶澳科技(002459)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立足于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模式,长期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光伏发电系统解决方案,主营业务为太阳能光伏硅片、电池及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运营,以及光伏材料与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公司生产工厂在国内和海外均有布局,国内主要分布在河北石家庄和邢台、江苏扬州、无锡、盐城和连云港、安徽合肥、上海奉贤、浙江义乌、云南曲靖和内蒙古包头、鄂尔多斯,海外生产工厂在越南北江。


(资料图)

公司以主产业链“光伏产品事业群”为依托,不断完善组织架构,设立“智慧能源事业部”,加大下游光伏应用的投入,不断扩大集中式、工商业及户用分布式光伏电站开发建设规模,同步探索多种光伏发电应用场景的开发,以及节能降耗、“三废”回收再利用、储能等综合能源解决方案;设立“光伏新材事业部”,加强光伏新材料和设备的研发力量,包括光伏拉晶设备及辅助材料、光伏导电材料、组件封装材料等业务,为主产业链快速发展保障供应的同时,持续降低成本贡献力量。

公司坚持“抢抓机遇、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指导思想,构建“一体两翼”业务体系架构,做强做大光伏智能制造业务,做精光伏新材料和设备产业,积极开发下游光伏发电应用场景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综合能源系统解决方案。

(一)公司主要业务、产品

1、光伏产品事业群

(1)硅棒、硅片

公司采购上游原材料---多晶硅,利用单晶炉的拉晶工艺生产出硅棒,利用金刚线切割加工制成硅片。

公司生产的硅片主要为单晶硅片,用于加工单晶太阳能电池。公司生产的硅棒、硅片主要用于公司内部的继续生产加工,少量对外销售。随着拉晶工艺持续改善提升,单晶炉的硅棒月产能快速提升,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达到行业优秀水平。线切过程中使用的金刚线线径和单耗持续改进,大尺寸硅片的产能爬坡周期短、成本低,为公司高效率电池和高功率组件的技术迭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光伏电池

公司上游生产的硅片,通过电池生产工艺加工成电池片,公司的电池片主要用于内部继续生产加工成组件,少量对外销售。公司电池工艺类型主要为魄秀(Percium)电池技术及n型倍秀(Bycium+)电池技术。随着公司新建电池项目的顺利投产、达产,电池转换效率大幅提升,生产成本明显下降,大尺寸电池在转换效率和生产成本上做到了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公司最新的n型倍秀(Bycium+)电池量产转换效率最高达到25.6%,工艺将持续改进,进一步降低电池生产成本,提高电池的性价比。

(3)光伏组件

公司生产电池片以及部分外购的电池片通过封装工艺加工成组件,组件是公司的主要终端销售产品,组件客户主要为国内外光伏电站投资商、工程承包商以及分布式光伏系统的经销商。

公司主流组件产品包括单晶多主栅半片组件、双玻/单玻组件、高密度组件等,产品规格主要有54片、66片、72片和78片。基于大尺寸硅片技术、高效电池技术、高效封装材料、高密度封装技术的高功率组件,能满足市场各应用场景主流需求。此外,公司针对客户需求可对光伏组件进行定制化开发。

公司以自身的研发优势为依托,开发了多款受市场欢迎的新产品。2023年发布了基于新一代尺寸矩形硅片的全新n型组件产品DeepBlue4.0Pro,采用晶澳自主研发的高寿命低氧含量和新一代尺寸的n型182mm*199mm矩形硅片,叠加高效n型钝化接触Bycium+电池技术,电池开路电压(Voc)高达725mV,电池量产转换效率可达25.6%。同时,DeepBlue4.0Pro组件还集成了SMBB技术、高密度封装技术等提质增效技术,72版型组件功率可达630W,组件效率超过22.5%。相比行业主流的(2465mm*1134mm)182系列78版型组件,功率更优,新版型的工作电压降低了7.6%,既降低了系统BOS成本,也降低了组件的热斑风险。同时,DeepBlue4.0Pro组件还继承了DeepBlue4.0X组件的性能优势,具备非常出色的发电能力和可靠性能。在发电性能方面,基于Bycium+电池技术的DeepBlue4.0Pro组件具有更低的衰减、更优的温度系数、更高的双面增益、更好的弱光性等突出特性。DeepBlue4.0Pro组件可以为客户带来更高的收益,经测算,在不同应用场景、不同项目类型、不同安装方式下,相比于p型组件,DeepBlue4.0Pro组件BOS成本可降低2%-4.5%左右,LCOE可降低2.5%-6%左右,相比于原有版型n型组件,DeepBlue4.0Pro组件BOS成本可降低1.4%-2.8%左右,LCOE可降低0.7%-1.6%左右,完美诠释了晶澳“为客户价值而生”的产品设计理念。

2、智慧能源事业部

智慧能源事业部聚焦集中式地面电站、工商业分布式电站、户用光伏储能电站三大业务,为各种电力消纳客户提供“多种能源协调互补、多种环节整合共洽、多种场景融合发展”的电力能源设计、建设和运营解决方案,通过光伏电站投资、开发、建设、运维、转让,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凭借对光伏事业的深刻理解与业务实践,智慧能源事业部构建了“产品+系统”、“系统+服务”的“双+”发展战略,即:以光伏发电系统为核心,智慧能源事业部整合研发储能系统等相关产品,形成了集中式光伏电站系统、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系统、户用光伏系统、光伏离网系统的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相关环节配套服务,通过业主定制化设计、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能力,不断提升电力工程设计施工(EPC)、电站智慧运维业务水平,为各类光伏电站应用场景赋能。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持有的光伏电站规模1.65GW。

3、光伏新材事业部

为降低供应链风险、推动成本优化、提升综合竞争力,光伏新材事业部沿着“横向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着力于光伏材料与设备领域,打造业务专业性及与主产业链的战略协同性。目前主要产品有光伏拉晶设备及辅助材料、光伏导电材料、组件封装材料等。光伏新材事业部做好现有业务、保障供应的同时,不断提升高技术产品比重,增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二)经营模式

1、光伏产品事业群

(1)采购模式

公司生产产品所需采购的原辅材料主要为硅料、金刚线、浆料、玻璃、背板等。公司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负责采购计划的实施,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模式,面对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供应链管理工作经受住了考验,供应链管理部门结合终端市场销售形势和上游原材料市场变化,持续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保障了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供应,确保公司的正常生产,平滑采购成本,保障产品及时交付客户。

(2)生产模式

公司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订单式生产模式组织生产,即以客户订单需求为指引组织工厂生产。同时,公司对部分需求量大的主流产品进行少量备货。

公司在国内外的生产工厂,已具备从拉晶→硅片→电池→组件的光伏全产业链生产能力。除了发挥国内生产工厂的成本优势,在东南亚生产工厂的光伏组件产品为全球客户,特别是北美市场客户保障供应。除了主产业链条外,公司辅以生产少量的辅助材料,保障辅材供应,推动辅材降低成本。

一般流程上,结合各生产工厂的具体情况,生产部门会根据客户订单的产品类型、规格、交货期限等具体需求信息进行排产,最终由各生产工厂完成产品生产。同时,公司总部和各生产工厂制定了一整套的《生产流程管理办法》《安全生产管理程序》《污染物排放控制程序》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来确保公司生产活动和相关安全环保制度能有序的开展。

(3)产品销售模式及结算模式

公司产品主要包括硅片、电池及组件。公司生产的硅片、电池等中间产品少量对外销售或委外代工,绝大部分用于继续加工成组件对外销售。公司的销售部门负责国内及海外销售业务,海外销售团队实现了本地化,为海外客户提供高效的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针对全球不同光伏市场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销售策略,在新兴市场采取直销为主、分销为辅的销售模式,随着光伏市场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光伏市场分销比例大幅提升。

在结算模式方面,根据合同付款方式的不同,部分项目会在生产前、发货前收到一定比例的预付款,销往海外项目一般会有采用信用证结算或者投保信用保险。发货完成后,公司会及时跟踪客户回款,并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

(4)研发模式

公司研发模式主要包括两种,即“自主研发模式”和“与第三方合作研发模式”。

公司以自主研发模式为主,公司拥有一支高层次的科研人才队伍,主要是公司内部培养的有科研能力和经验,精通硅片、电池、组件的技术骨干人员。公司在维护核心技术人员稳定的同时,大力引进优秀技术研发人才,以适应光伏行业快速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工艺迭代。针对光伏全产业链业务,公司建立了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包括晶硅研发中心、电池研发中心、组件研发中心及系统研发中心,持续开展光伏领域的技术研发及生产工艺改进。

同时,公司也非常重视同外部第三方的研发合作,“产、学、研”相结合是公司开展研发工作的重要模式之一,已与国内外多家知名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引进及合作开发光伏前沿新技术,加快产业化步伐。同时,公司积极加入各标准组织/产业联盟,参与国家/行业光伏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2、智慧能源事业部

(1)采购模式

电站投资建设所需的主要产品包括:光伏组件、逆变器、汇流箱、箱变、电缆、支架等电气设备等,其中光伏组件产品为公司自产。事业部设立供应链管理部,负责采购计划的实施,实施集中招标采购和零星比价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模式。

(2)经营模式

经营模式上,主要有自主投资和合作开发两种业务模式。自主投资模式方面,通过市场开发人员主动寻找电站投资机会,获取电站建设指标,自主融资建设,并通过自行运维或者转让出售获取收益。合作开发方面,公司与客户(业主方)、其他投资商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以建设-经营-移交(BOT)、合同能源管理(EMC)等业务模式获取收益。

集中式电站业务,根据国家新能源大基地项目政策要求,以及各省市新能源发展规划和建设地方社会经济综合要求,公司与各地政府合作洽谈,开展集中式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建成并网后自主运维发电,或通过第三方评估、客户洽谈、成本测算后按公允市场价格出售给其他新能源运营商。工商业分布式电站业务,事业部广泛联系重点减排企业、高耗能单位等进行业务洽谈,通过合作开发、EPC服务、合同能源管理(EMC)、电站投资、资产转让等模式获取收益。户用光伏电站业务,公司立足华北、华东市场,通过经销商开拓客户,以屋顶租赁、融资租赁、系统销售等形式开展业务,公司在电费结算系统、电站运维、资产转让、渠道管理方面提供售后保障服务。

(3)销售及结算模式

集中式光伏电站采用“全额上网”的售电模式,所发电量由电网统一调配,向用户供电,并由电网统一结算。

分布式工商业电站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或“全额上网”两种售电模式,其中“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下,公司与客户签订EMC协议,通过价格协商,将发电量按照商定价格优先出售给屋顶资源业主,剩余电量由电网结算;“全额上网”模式下的发电量全部由电网统一调配,向用户供电,并由电网统一结算。工商业电站资产在EMC协议到期或者业主有收购意愿时,出售给项目业主或者第三方。

户用分布式电站通过“全额上网”模式结合“屋顶租赁”模式发展。户用分布式产品类型方面,公司同时推出户用系统产品,通过农户出租屋顶实现晶澳与农户共盈,拉动广大农村经济,巩固国家扶贫成果。

(4)研发模式

公司研发模式主要包括两种,即“自主研发模式”和“合作研发模式”。公司成立了储能研究中心,深入研究“光伏+”在各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

储能中心采取自主研发模式为工商业和源网侧场景客户开发户外柜和预制舱式储能系统,利用自主研发的1500V液冷平台技术,开发标准化系列产品。采用合作研发模式为海外家庭用户开发户用电池系统、光储系统和储能系统系列产品。

3、光伏新材事业部

(1)采购模式

为降低总体采购成本,光伏新材事业部采取集中采购的模式。采购部门结合下游客户需求和上游原材料市场形势,持续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保障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供应,确保正常生产,平滑采购成本,保障产品及时交付客户。

(2)生产模式

光伏新材事业部结合市场需求状况,除个别产品因单位价值大、技术迭代快等原因不主动备货外,大多数产品的生产皆采取“以销定产、适度备货”的生产模式。这样的生产模式以需求为指引组织生产,同时又对需求较大的产品保有适量库存,能够较好应对市场变化。

(3)产品销售模式及结算模式

光伏新材事业部以直销模式为主,以便于了解客户需求,更好地服务客户。在结算模式上,光伏新材事业部依据市场化原则确定结算账期,不同产品的付款方式、结算账期不尽相同。

(4)研发模式

光伏新材事业部采用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的研发模式。为有效把握光伏材料与设备技术迭代方向,光伏新材事业部不断加强自主研发团队建设,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改良生产工艺,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以期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

公司从2010年开始,从单一的电池环节向上游硅片和下游组件、电站扩展,经过十多年努力发展,公司已建立起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包括太阳能硅棒、硅片、电池及组件、光伏电站等各生产应用环节,以及在拉晶设备及封装材料方面培育新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从研发、生产到运营销售充分发挥智能制造、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提高生产运营效率,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并在每个环节上建立起了人才团队和技术优势,深耕细作,形成了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的技术和成本优势。

首先,公司在光伏制造主产业链各环节产能相匹配程度高,上游原材料得到有力供应保障,减小了中间环节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增强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其次,公司可以在产业链各环节实施全面、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充分保证产品品质,在终端组件市场树立企业质量品牌影响力;第三,全产业链运营有利于公司加深对光伏行业各个关键环节的理解,各生产环节从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质量管控、物流运输和发电应用等方面协同运营,公司产能利用率保持行业领先水平,产品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产业链协调也可充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议价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2、全球化布局优势

公司从成立之初就树立了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在紧盯中国、欧洲、美国、日本等主要成熟光伏市场的同时,积极布局东南亚、澳洲、拉美及中东非地区等新兴市场。公司在完善全球销售服务网络体系的同时,发挥国内生产工厂的质量、成本优势,供应国内和全球市场客户,同时,为更好的服务国际市场,公司在东南亚建设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生产工厂,并且已经开始在美国建立新的组件工厂,从而有力的保障海外市场,特别是针对国内光伏产品有贸易壁垒国家的组件供应,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组件产品。公司在海外设立了13个销售公司,销售服务网络遍布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和美国建设区域运营中心,把海外销售公司从单纯的产品销售职能升级为具备技术、财务、法务、交付等一系列运营职能的地区运营中心,结合未来的海外生产工厂和供应链能力建设,进一步形成当地完整职能的区域中心。

公司全球化布局策略也有利于抵消个别国家或地区市场阶段性低谷及国际贸易摩擦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进而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并在技术研发、产线技改、设备投入等方面保持连贯性,形成良性循环,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公司组件产品在全球各国家和地区的出货比例,基本与全球各国家和地区的新增光伏装机量比例相近,六成以上组件产品出口海外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公司已在全球光伏市场建立起较为明显的全球化市场布局优势。

3、技术创新优势

公司拥有一支由美籍科学家及国内外知名院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组成的专业团队,设有晶硅、电池组件、储能、光伏系统等多个研发中心,与美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具备半导体、电子、化学、材料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国内外最新光伏行业的技术特点及未来趋势具有深刻理解。同时,公司建立了完备的研发制度管理、规范及激励其研发活动,促进公司内部形成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良好风气。

在对研发的持续投入下,公司电池及组件技术始终保持着业界领先水平,主要体现在转换效率、功率、质量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目前,公司最新量产的n型倍秀(Bycium+)电池转换效率最高达到25.6%,并将持续优化,进一步提升效率和稳定性。基于硅基异质结技术的高效“皓秀(Hycium)”电池研发项目中试线陆续试产,中试转换效率稳步提升,通过工艺提升和一系列降低生产成本措施的导入,从而具备大规模量产条件。同时,研发中心积极研究和储备多种全背接触电池、钙钛矿及叠层电池技术,保持核心竞争力。凭借优异的光伏组件产品,2022年公司第7次荣获全球权威独立第三方光伏测试机构PVEL(PVEvolutionLabs)"最佳表现"组件供应商(TopPerformer)荣誉。截止2023年半年度,公司拥有授权专利1,296项,其中发明专利259项,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2023年1月获批建设国家级“光伏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4、产能规模优势

自2019年底公司回归A股资本市场以来,大力扩产先进产能,随着新建产能陆续投产,不仅为公司满足市场客户需求提供充足的产品供应保障,同时,大尺寸、高效率、高功率、低成本组件产品的产能和比例快速增长。按照公司产能规划,2023年底组件产能将达95GW,硅片和电池产能将达到组件产能的90%左右。公司在硅片、电池、组件等环节的生产规模均位于行业前列,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的普及,集控管理系统的推广大幅减少了基层操作员工的劳动强度和人数,进一步降低生产过程的人工制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性价比,规模优势进一步优化了公司的资源配置,提升了管理能力,有利于各业务发挥协同效应,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增强公司在光伏行业中的竞争力。

5、质量品牌优势

作为全球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公司持续推进生产自动化、智能化,通过工艺技术进步和生产布局优化等来保障产品品质。公司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在全球光伏产品制造领域保持着领先的水平,产品品质也得到了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BayWaGroup、RenewPowerPrivateLimited、IberdrolaRenovablesS.A.U.等国内外大型战略客户的广泛认可,与全球优质的能源电力公司及光伏电站系统集成商等核心客户建立了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除了和大型战略客户长期合作之外,在国内、欧美、日韩等成熟光伏市场,工商业屋顶光伏发电和户用光伏发电应用市场份额逐年递增,在成熟光伏市场,公司和当地的分销渠道向客户提供强有力的商业和技术支持,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渠道和客户粘性逐年增强,分销市场和客户的比例逐年快速增长彰显了公司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良好的声誉,成为光伏行业的标杆之一。

同时,公司多次在欧洲、德国、法国、波兰、意大利、荷兰、瑞士、澳大利亚、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获得EuPDResearch“顶级光伏品牌”认可,2020-2023年连续4年获得美国权威检测机构可再生能源试验中心RETC颁发的“全面表现最优”荣誉,2014-2023年八次被全球权威独立第三方光伏测试机构PVEL评为“最佳表现”组件供应商,被BNEF评为一流可融资品牌,蝉联PVModuleTech可融资性AAA评级,公司产品获得TV莱茵“质胜中国-单面单晶组光伏组件发电量仿真优胜奖”、TV北德“户外实证质效奖(PERC高效组件)”等多项权威奖项,是公司技术实力和质量可靠性的重要体现。

此外,产品也获得法国碳足迹认证,ULEPD环保声明标志等多个环保证明,晶澳产品在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得到充分证明。

6、数字化和智能制造优势

公司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持续探索以数字化和智能化赋能业务发展的方法路径,通过在生产工厂部署AGV车、5G网络、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大幅降低了一线员工数量,大大减小员工的劳动强度,提升员工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覆盖各生产环节的生产管理系统,与各核心业务系统全方位集成,实现了生产、设备、工艺、质量、仓储、运营、IE等各业务部门的数据及业务流程的全面互通互联,生产执行过程的可视化管理,为各基地逐步实现实时管理决策及提质、降本、增效提供了有效的数字化支撑。公司自研产线故障管理系统,实现了产线管理者快速掌握产线问题和故障预警。智能制造的推广,大幅提高了产线产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性价比,增强了晶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通过部署和完善一系列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各系统平台数据实时共享,实现供应链管理可视化,持续业务流程优化以提高运营效率,提高库存管理的准确率和运作效率,大幅降低库存及管理费用,订单交付更加准时可控,提升客户满意度。公司运营管理涉及的主要经营指标量化、可视化,为公司运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及时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公司已将数字化、智能化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着力推进和提升在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方面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切实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企业核心竞争力。

7、管理团队及管理体系优势

经过多年的持续经营,公司已建立起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技术精湛、团结合作的先进管理团队,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轮值工作机制,保障了管理团队的稳定和管理决策机制的科学规范。公司核心管理团队投身于光伏行业十多年,长期致力于光伏行业的未来发展,始终坚持为客户提供专业产品及服务的理念,对全球光伏行业的技术及业务发展路径、未来趋势等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技术设备不断更新升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销售客户范围日益增长,在行业多变的情况下,公司管理团队沉着应对、认真履职,不但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管理经验,也经受住了考验,提升了公司经营业绩,保证了公司稳健发展。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全球政治经济形势风险

光伏行业的发展速度与质量受全球光伏产业政策影响较大。国内市场方面,尽管光伏行业已进入无补贴时代,但国家若出台新的有关并网消纳、储能配置、非技术成本、市场化交易等方面的产业政策,将对国内光伏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光伏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经营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国际市场方面,越南、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对光伏产业政策的动态调整或者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更新将对光伏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经营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2、国际贸易保护风险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世界各国均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美国、欧盟、印度、加拿大、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曾相继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过“双反”调查、保障措施调查或上调关税。近年来,除了常规贸易壁垒外,国际贸易保护措施出现了“强迫劳动”、“碳边境税”等新形式。2020年,韩国对光伏企业提出低碳认证资质要求且无缓冲期;2022年6月21日,美国正式开始实施“维吾尔族强迫劳动预防法案”,明确禁止从中国新疆地区进口任何产品,除非确定这些产品与强迫劳动无关。2022年9月14日,欧盟委员会正式提议禁止所有强迫劳动的商品进入欧洲市场。若提案通过,政策将在通过后24个月后执行。光伏领域贸易摩擦不断将给光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行业竞争加剧阶段性产能过剩风险

近些年光伏行业发展迅速,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行业内企业纷纷进行扩产或围绕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同时跨行业资本及企业不断涌入,导致产业链各环节新增及潜在新增产能大幅增加,光伏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若未来市场需求增速低于扩产预期甚至出现下降,则上述产能扩张将进一步加剧行业内的无序竞争,从而导致产品价格不合理下跌、企业盈利下降,因此,光伏行业可能面临竞争性扩产所带来的产能过剩风险。随着光伏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光伏产品性价比逐步提升,光伏企业在成本管控及技术研发上也会面临更大挑战。

4、汇率波动风险

光伏行业作为“走出去”名片产业之一,行业内优势企业均有一定比例的海外业务。在海外业务中,目前仍以外币结算为主,汇率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国际化光伏企业的经营业绩。受各国财政货币政策调整、国际贸易格局与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汇率风险管理愈加困难。尽管公司针对外汇风险进行外汇管理,但如果未来汇率发生大幅波动,而公司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规避或降低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仍可能面临由于汇率波动对生产经营产生的不利影响。

5、其他能源与技术替代风险

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太阳能的主要替代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其中水能和风能的开发相对成熟,也较成规模,对太阳能具有一定的替代效用。因此,如果其他替代能源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则会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替代能源中去,这将会给太阳能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近年来行业技术快速迭代,成本下降和转换效率提升的速度明显加快,市场产品需求高效化趋势明显,作为技术、资本双密集型产业,光伏产业对技术敏感性高,无法持续跟上产业技术进步节奏的企业将面临淘汰的风险,因此如果行业内出现重大替代性技术而公司无法及时掌握,则会使公司面临丧失竞争优势甚至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四、主营业务分析

随着全球性能源结构性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问题日益突出,积极推进能源革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已成为各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光伏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最有竞争力的电源形式之一,预计未来全球光伏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

公司坚持以“稳健增长、持续盈利”为经营原则,加大市场销售力度,稳步推进新产能建设,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快速提升研发工艺技术水平,推出人才激励计划,有力的保证了公司经营业绩持续稳健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84,272.3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3.4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81,332.8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2.85%;公司报告期末总资产为8,791,263.79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3,253,050.20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全球化布局,扩大品牌影响力

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发挥自身的全球市场营销服务网络优势和品牌优势,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带动公司电池组件出货量再创历史新高,报告期内,公司电池组件出货量23.95GW(含自用497MW),其中组件海外出货量占比约55%,分销出货量占比约34%。

公司创立之初的销售服务网络遍及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随着光伏发电应用市场在全球“碳减排”政策的大力助推下蓬勃发展,在全球范围基本实现了光伏发电的“平价上网”,公司的销售服务网络已经遍及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在境外主要国家设立了13家销售公司,并且针对欧美两个主要成熟市场,为销售公司加强技术服务能力,增加人力、法务、财务、交付等运营职能从而把销售公司升级为区域运营中心,公司的美国组件工厂迈出了在欧美市场布局供应链的第一步,并制订了在主要光伏市场建设产能和完善供应链的长远规划,从而稳步推进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布局。

公司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强化,多次在欧洲、德国、法国、波兰、意大利、荷兰、瑞士、澳大利亚、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获得EuPDResearch“顶级光伏品牌”认可,2020-2023年连续4年获得美国权威检测机构可再生能源试验中心RETC颁发的“全面表现最优”荣誉,2014-2023年八次被全球权威独立第三方光伏测试机构PVEL评为“最佳表现”组件供应商,被BNEF评为一流可融资品牌,蝉联PVModuleTech可融资性AAA评级,公司产品获得TV莱茵“质胜中国-单面单晶组光伏组件发电量仿真优胜奖”、TV北德“户外实证质效奖(PERC高效组件)”等多项权威奖项,是公司技术实力和质量可靠性的重要体现。此外,产品也获得法国碳足迹认证,ULEPD环保声明标志等多个环保证明,晶澳产品在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得到权威认证。

2、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优化技术和产品路线

公司长期持续支持技术研发和工艺创新工作。公司研发团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研发为基础,工艺创新为抓手,持续加大研发力度,技术优势进一步强化。2023年半年度研发投入22.28亿元,占营业收入5.46%。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自主研发已授权专利1,296项,其中发明专利259项。目前公司最新量产的n型倍秀(Bycium+)电池转换效率最高达到25.6%,并将持续优化,进一步提升效率和稳定性。基于硅基异质结技术的高效“皓秀(Hycium)”异质结高效电池研发项目中试线陆续试产,中试转换效率稳步提升,通过一系列工艺提升措施的导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具备大规模量产条件。同时,研发中心积极研究和储备多种全背接触电池、钙钛矿及叠层电池技术,保持核心竞争力。

公司以自身的研发优势为依托,开发了多款受市场欢迎的新产品。2023年发布了基于新一代尺寸矩形硅片的全新n型组件产品DeepBlue4.0Pro,采用晶澳自主研发的高寿命低氧含量和新一代尺寸的n型182mm*199mm矩形硅片,叠加高效n型钝化接触Bycium+电池技术,电池开路电压(Voc)高达725mV,电池量产转换效率可达25.6%。同时,DeepBlue4.0Pro组件还集成了SMBB技术、高密度封装技术等提质增效技术,72版型组件功率可达630W,组件效率超过22.5%。相比行业主流的(2465mm*1134mm)182系列78版型组件,功率更优,新版型的工作电压降低了7.6%,既降低了系统BOS成本,也降低了组件的热斑风险。同时,DeepBlue4.0Pro组件还继承了DeepBlue4.0X组件的性能优势,具备非常出色的发电能力和可靠性能。在发电性能方面,基于Bycium+电池技术的DeepBlue4.0Pro组件具有更低的衰减、更优的温度系数、更高的双面增益、更好的弱光性等突出特性。DeepBlue4.0Pro组件可以为客户带来更高的收益,经测算,在不同应用场景、不同项目类型、不同安装方式下,相比于p型组件,DeepBlue4.0Pro组件BOS成本可降低2%-4.5%左右,LCOE可降低2.5%-6%左右,相比于原有版型n型组件,DeepBlue4.0Pro组件BOS成本可降低1.4%-2.8%左右,LCOE可降低0.7%-1.6%左右,完美诠释了晶澳“为客户价值而生”的产品设计理念。

公司积极布局n型产品生产能力,按照规划,截至2023年末公司n型电池产能将超过57GW。

3、新建产能如期投产,彰显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

截至2022年底,公司组件产能近50GW,硅片和电池产能约为组件产能的80%。报告期内越南2.5GW拉晶及切片、包头10GW拉晶及切片(包头20GW拉晶及切片项目一期)、宁晋6GW电池、邢台10GW组件、合肥10GW组件等项目顺利投产,各环节产能规模有序增加。此外,包头10GW拉晶及切片(包头20GW拉晶及切片项目二期)、宁晋10GW切片、扬州20GW电池、曲靖10GW电池和5GW组件、东台10GW电池及10GW组件、石家庄10GW切片及10GW电池、美国2GW组件、包头四期5GW组件、鄂尔多斯高新区30GW拉晶及硅片、30GW电池、10GW组件项目等新建项目按计划推进,按照公司未来产能规划,2023年底公司组件产能将达95GW,硅片和电池产能约为组件产能的90%。

4、实施股权激励,健全长效激励机制

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公司优秀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业务)骨干的积极性,提升公司的人才核心竞争力,公司拟定了2023年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向2,722名激励对象授予8,021.1836万份股票期权;向11名激励对象授予340万股限制性股票,同时,结合未来行业和公司发展,制订了公司层面业绩考核目标,2023年、2024年、2025年实现净利润分别不低于95亿元、125亿元、160亿元;或2023年、2024年、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不低于1,000亿元、1,200亿元、1,500亿元。

5、再融资,助力新产品转型发展

公司顺利完成可转债发行工作,于2023年8月4日起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募集资金89.60亿元,用于“包头晶澳(三期)20GW拉晶、切片项目”、曲靖“年产10GW高效电池和5GW高效组件项目”、扬州“年产10GW高效率太阳能电池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抓住产品技术迭代的历史性机遇,奠定在大尺寸n型产品产业化发展的领先优势。

猜你喜欢

[ 最近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