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凤阳

顶端新闻   2023-07-06 08:18:59

一个长假里,我来到皖东一座小县城凤阳,天空不时飘起蒙蒙细雨。我在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明皇陵和明中都遗址访古,两大核心景区几乎见不到游客;到龙兴寺和县博物馆时,也享受了近乎“包场”的待遇。

对游客而言,这样的清冷场面可谓稀有,可以尽兴细游,欣赏感悟。但对凤阳,这座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曾经的“明中都”,这样的寂寞和冷清,确实不太正常。


【资料图】

上午第一站到明皇陵,朱元璋为其父母修建的陵寝。

我对明清皇陵情有独钟,曾去过明十三陵、明孝陵、清东陵、西陵、北陵等。本以为这座带有浓厚孝顺意义而建的皇陵没有什么看点,但当我站在长长的神道起点,看到32对高大雄壮的“石像生”(又名“翁仲”)肃立两旁(注:明皇陵后,中国所有明清皇陵的石像生数量都没有超过32对的),石狮、石羊、石马、文臣、武将等对称站立。

细雨骤停,微光洒在神道上,这些石像瞬间似乎有了灵气,表情生动,我的情绪也立刻被代入到600多年前那个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大变局”时代。

1328年,一个叫朱重八的穷苦人家孩子呱呱坠地,那时凤阳还叫“濠州”。朱重八从小放牛,实在活不下去时,16岁到皇觉寺(今龙兴寺)出家,庙里也不好过,于是离开凤阳四处化缘游荡江湖,25岁时加入濠州郭子仪领导的起义军,从此一路开挂。

他在此成家(娶了郭将军的义女即后世著名的马皇后),更名(把朱重八的名字改为朱元璋,意“诛灭元朝的利器”),39岁时树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大旗,发誓推翻元朝,40岁(1368年)正月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在朱元璋的“创业班底”中,来自凤阳及周边的“淮西军团”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可以说,这座小城就是朱元璋夺取江山的精神家园与人才基地。

皇陵里最吸引我的是一块600多年保存完好的石碑。此碑通高6.87米,碑首四周浮雕六条元气饱满霸气四射的大螭,中下部篆书《大明皇陵之碑》。碑文由太祖亲撰,记述了他自己艰辛的身世、戎马生涯和夺取大明江山的全过程,全文1105字,朴实无华,但信息量极大,真情流露。

我在碑前逐字逐句细细品味,读完时惊觉已经过去近一个小时。

朱元璋既记仇也懂报恩。在他17岁时,淮河沿岸发生大灾荒,父母亲相继去世。朱元璋想给父母安葬,祈求父亲当佃农服务了一辈子的当地土豪刘德给个地方能够让父母落土为安。可是刘德一口回绝,幸好刘德的一位堂兄弟刘继祖看不下去,给了朱元璋一块地让他埋葬父母。

碑文是这样记录的: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莫欺少年穷,估计刘德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名字会以这样的方式被铭刻于一块皇碑之上被永世鞭笞。天下初定后,朱元璋回乡祭奠父母,想起了当初给他地埋葬父母的刘继祖,但此时刘继祖已经去世,为了报恩,朱元璋追赠刘继祖为义惠侯,并允许其后代子孙世袭爵位。

朱元璋在凤阳的成长经历和江淮水土铸就了其不屈不挠、勇猛孤傲、爱憎分明的性格。中国历代,只有一个王朝,整整276年,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最后一任皇帝也是自杀殉国绝不投降,这就是明朝。

明皇陵体现了太祖对长辈的孝心,而明中都的修建则让其对家乡的热爱昭示天下。

洪武二年八月,天下初定,朱元璋召集诸老臣,议论建都之地,备选地有长安、洛阳、汴梁、北平等显赫名城。最终他一言拍板:“临濠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中都,何如?”

朝臣多是淮西人,都愿衣锦还乡,“皆称善。”

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诏以临濠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又因中都宫阙建在凤凰山之阳,故改作“凤阳”。

只要去过故宫的朋友都知道故宫很大,走一圈很辛苦,但罕有人知,明中都占地近50平方公里,其宫城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

为了修建明中都,刚建国的明朝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明中都在奢华方面为我国古代都城的巅峰,即超过后期的南京、北京都城。

对此,文献上的证据包括:“令天下名材至斯”“九万工技之人”“御道踏级文用九龙、四凤、云朵;丹陛前御道文用龙、凤、海马、海水、云朵”“雕饰奇巧”“城河坝砖脚五尺,以生铁镕灌之”……

作为明初规划和经营的第一座都城,明《中都志》称它“规制之盛,实冠天下”。

洪武八年,中都城快要完工,朱元璋却在第二次亲临中都返回南京的当天,突然下诏停止役作。官方理由是“至是以劳费罢之”,通俗地说,就是花费太大不造了。

朱元璋此举,让本该成为华夏中心的凤阳城,瞬间从中都变成“废都”,而后来的南京故宫、北京故宫,即便仿明中都皇城而建,但无论从规模还是奢华精美程度都无法和其媲美。

经历了短暂辉煌后,明中都历经战火硝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

现在的明中都皇城,已经被开辟为考古遗址公园,我来的这天,遗址公园没有开放无法入内,只能沿着残存的西边和南边城墙探古。来到皇城西华门城墙之下时,立刻被眼前高大巍峨的城墙所震撼。

这哪是一个都城内城的规格?

现存开封古城墙平均高8米,西安古城墙平均高12米,而明中都皇城现存的城墙平均高15米!站在皇城西南角,天空乌云密布,地上荒草丛生,天地间两排宏伟的城墙,如雁展翅,延伸至天尽头。

城墙历经600多年风吹日晒战火洗礼,古朴凝重。灰色的城墙基调上有黑、白、青、黄、褐等各种色彩交织。

此时明皇城遗址除了我,没有其他游客。或许600多年来,遗址大部分时间就是这样无人问津、与世隔绝,寂寞地守望着一方水土。

沿着城墙散步,突然发现一些城墙砖上有清晰可见的刻字,这一下让我兴奋起来,像一名考古队员一样搜寻这些带有刻字的城砖。

比如这两块砖,一块是南昌府新建县造,另一块是抚州府临川县造。巧的是今天这四处地名归属关系依旧存在,我也曾去过今天的新建区和临川区。这种感觉很奇妙,历史瞬间通过这高大城墙上两个不起眼的城砖,与我发生了时空关联。

后来查资料,建造明中都的城砖来自包括如今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5省所辖对应的22府69州县。

南京城墙上也有大量的刻字砖,我家里就收藏了一块完整无缺的珍贵的白色刻字南京古城砖。凤阳砖和南京砖的刻字,都源于明初造城的一个制度:通过刻字可以知道城砖来源,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可以找到责任人予以追究。

如果有人此刻前来,会发现一个“怪人”,贴着古城墙底部一米一米地行走,或踮脚或俯身,或而高呼,或而叹息……因为我,今天的明中都该不会寂寞吧。

凤阳这座小城再次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是600多年后。

1978年的一个冬天,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了能吃饱穿暖,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包产到户”,从此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1979年,在大包干实行的第一年,小岗村竟然就向国家上交六万多斤的公粮;这一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竟然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五年粮食总产量之和。

自古淮西多豪杰,这18位农民在那个冬天所按下的鲜红手印至今都会让人看得心潮澎湃。他们的壮举和600多年前同样活不下去的凤阳同乡朱重八带着24位淮西青年揭竿而起何其相似。

为了活下去,为了过上好日子,他们的“冒险冲动”无意间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号角。

小岗村出名后的30年,凤阳又回到不紧不慢与世无争的发展状态,经济发展一直缺乏能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支柱产业。

苍天眷顾,最近10年,凤阳的一处独特资源被挖掘出来大放异彩。

凤阳县石英砂资源丰富,纯度很高,覆盖面积8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达100亿吨以上,是全国著名的“石英之乡”,华东地区玻璃产业用石英原料70%以上源自这里。

最近十几年,中国光伏行业一飞冲天。凤阳的石英砂从原来玻璃用原料变为光伏玻璃及工业硅最核心的原料,凤阳终于凭借这一独特资源再次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精通产业发展和资本运作的安徽省省长王清宪,专门指示滁州市以凤阳石英砂资源为核心建设“世界光伏之都”。

2022年,凤阳县光伏产业共招引项目15个,总投资167.9亿元。目前该县有光伏产业规上工业企业56家,实现产值169.4亿元、增长27%,有多个百亿级别的光伏项目,正在落地凤阳。

2023年凤阳在光伏玻璃有望年产能突破700万吨,占全国四分之一规模,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光伏玻璃生产基地。

赓续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凤阳锚定十四五“建百亿小岗,铸千亿硅谷,冲全省十强”的目标,正在加速奔跑。

凤阳,即将走出寂寞。

我们也期待,同样处于寂寞无闻状态的许多其他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小城,能够在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大潮中,深挖本地独特资源产业禀赋,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核心产业并倾力发展,走出寂寞,再创辉煌。

文中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 最近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