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报:太平天国运动14年,能牢牢控制的城市,只有安庆

腾讯网   2023-04-05 13:47:41

太平天国运动14年,即便是极盛时期,真正能放心、安全管辖的,也就安庆,其余城池都在争夺之中。

一、从金田起义到湘军攻克南京,太平天国实际辖区情况


(资料图片)

部分学者说,太平天国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可否如此呢?如果从影响范围角度看,应该可以这么说,太平军及其盟友:西北起义军、西南起义军、两淮捻军、广东天地会军等,几乎横扫整个清朝。

如果说“占据”半壁江山,太平天国做不到。洪秀全起义14年,也只有一个安庆,这是太平天国唯一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牢牢控制,且不用担心被清军进攻的城市。

1851年金田起义到1853年夺取南京、镇江、扬州,期间2年2个月,太平天国没有控制一座城池,基本都是打了就撤退,或者短暂停留。如此,定都之前,太平天国没有所谓的“辖区”,都是处在打游击之中。

1853年到1856年,也就是太平天国相继进行北伐、西征、东征时期。这一阶段来看,情况也是不容乐观。

先看北伐,林凤祥率2万“老兄弟”北伐,目标是直奔燕京,而不是在两淮或者河南建立根据地。如此,北伐军一路拼杀,却没有占领城池,结果后勤补给跟不上,还被清军截断后路,全军覆没,18位悍将被凌迟。

再看东征,可以分两次。1853年3月,罗大纲、林凤祥、李开芳攻占扬州、镇江,与南京构成“三角防线”。1856年4月,太平军第一次摧毁“江南大营”,旋即杀向金坛、丹阳,夺取溧水、句容。

两次东征,貌似成果很大,实则不然,因为这些城市都处在清军包围之中,太平军进入城池后就被围困。此时,“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就在周围,数万清军虎视眈眈,太平军寸步难行。

1856年6月,太平天国进入极盛时期,但清军水师还驻扎在观音桥,与南京近在咫尺,而太平军却无法将其驱逐。太平天国首都南京,从定都到灭亡,几乎都处在清军包围之中,要么是八旗、绿营,或者是湘军。

扬州、镇江更不用说,杨秀清为了增援北伐,都主动放弃扬州。镇江在1857年也彻底陷落,被张国梁、冯子材攻取,李秀成第二次东征时,也没能拿下镇江。

最后看西征,这是太平天国的重头戏,成果最大。西征的目标是夺取两湖,解决京师粮食问题的同时,建立一道战略屏障,拱卫京师上游。如此,太平军非常重视西征,也投入了很多兵马。

截至1856年,太平军在长江上游夺前后夺取数百座城市,但真正能够控制,且不用担心清军进攻,只有安庆而已。

武昌、九江、湖口,以及石达开经略江西时夺取了8府47县,全部处在清军的围困之中。例如,武昌城外是胡林翼军团;九江是塔齐布军团,后则是胡林翼军团;江西各地,有曾国藩军团、刘长佑军团、王珍军团,等等。

1856年9月天京事变到1864年7月太平天国灭亡,这一阶段更糟糕。天京事变之前,清军、太平军相互争夺的城池,都先后沦陷,尤其是长江上游的几个战略重镇,在湘军的“堡垒战术”下束手无策。

1861年9月,安庆陷落后,李秀成全力进行东征,攻占江苏、浙江的许多重要城市,包括苏州、常州、湖州、杭州、无锡、嘉兴,等等。但是,曾国藩旋即让李鸿章组建淮军,左宗棠组建楚军;江浙进入争夺战,太平军未能放心管理,时刻紧绷着神经。

曾文正、李文忠、左文襄三面夹击,太平天国处处被动挨打,太平军被分割包围在孤立的城市中,失败不可避免。1864年7月,湘军“吉字营”攻克南京,宣告太平天国灭亡。

二、太平天国战略失误,能管辖的实际疆土很少

持续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为何只有安庆一座城市相对安全,其他地方几乎管不了,还处在清军包围之中呢?答案是,太平天国战略失误。

先看定都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杨秀清也是漫无目的。1851年金田起义,旋即建立太平天国,引起了清朝的恐慌,清军重兵围剿。

金田起义后,究竟往那个方向发展,太平天国内部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如果在两广发展,经济跟不上,且“土客矛盾”尖锐,并非理想的建国之地。

两广呆不住,只能往北方发展,先进军再说,视情况而定。1852年8月,太平军进入湖南后,再次讨论定都问题,究竟在哪里建立根据地:江南、中原,还是四川,也未能取得一致。

如此,定都之前的战斗,经常是无目的,太平军不以攻占城池,经营根据地为目的,而是到处“打游击”,一边打仗一边研究。

1853年3月,太平军夺取南京,杨秀清旋即“天父下凡”,力排众议,确定南京为京师。但是,杨秀清接下来又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导致太平军被动挨打。

首先,杨秀清长时间内,理不清东征、北伐、西征的关系,太平军无法集中兵马在某个地方取得重大突破,陷入了多线作战的困境。

北伐目标是燕京,主帅是林凤祥、李开芳,麾下精兵2万,这是太平天国当时最强大的军团。要知道,同一时期的西征,起初只有1万人,一大半是新兵,主帅则是战斗经验欠缺的胡以晃、赖汉英。

从兵力、主帅配置上看,北伐阵容最豪华,却要孤军深入,沿途不占领城市,这是什么操作?再则,杨秀清并未及时派出援兵,而是等到林凤祥送来“告急”书信后,才从各地抽调兵马,组建北伐援军。

为了增援北伐,杨秀清从西征战场、天京战场抽调兵马,甚至放弃扬州,也说明太平军兵力有限,难以应对多线作战。既然如此,为何不集中兵力作战呢?杨秀清究竟是什么想的?合理解释是,杨秀清在试探,究竟重点北伐,还是西征。

再则,北伐全军覆没后,西征是绝对重头戏,却错误百出。杨秀清时代,太平军西征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多线作战,分散使用兵力,从未想过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也就比“流寇”强一点。

1853年 6月,胡以晃、赖汉英率一万兵马西征,夺取安庆,主帅胡以晃留下来经营。接着,赖汉英、曾天养继续西征,围攻南昌,持续93天,但未能破城而入,败给了江忠源。

赖汉英作战失败,杨秀清将其调回南京,改派韦俊、石祥祯负责西征,夺取九江与湖口,旋即杀向湖北,攻克汉阳,武昌震动。谁知,杨秀清并未继续扩大战果,而是让韦俊返回安徽,又让胡以晃、曾天养攻打庐州。

1854年1月,胡以晃、曾天养攻克庐州,安徽巡抚江忠源自尽而亡,太平军威震淮北,捻军乘势活动,让清朝焦头烂额。但是,杨秀清没有扩大战果,在淮北建立根据地,旋即调胡以晃南下,曾天养则进入湖北。

胡以晃、曾天养离开后,清军旋即包围庐州,太平军只有一座孤城,附近地区都是清军控制,处境被动。至于曾天养,杀了湖北后,夺取26座城池,但旋即撤退,清军再次夺回来。

1854年4月,杨秀清决定夺取两湖,将有限的兵力同时投入湖北、湖南,导致林绍璋在湘潭战败,2万士兵阵亡。此时,韦俊还在攻打武昌,后来攻克,但韦俊调回南京,武昌又处在清军包围之中。

西征多线同时作战,南京附近又有“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杨秀清分散使用兵马,结果是处处被动。有限的太平军精兵,不是在作战,就是在作战的路上奔波,弄得精疲力竭。

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杨秀清、韦昌辉死于内斗,石达开率兵外出单干创业。此时,陈玉成、李秀成负责军务,又在进兵作战方向上闹矛盾:究竟是夺取上游,还是经营江浙,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分道扬镳。

陈玉成认为,应该夺取上游,李秀成主张江浙,显然李秀成是正确的,但太平天国派系林立,结果是上游、下游同时出兵。此时,湘军水师力量有优势,以“堡垒战术”推进,太平军压根无法争锋。

湘军铁了心打持久战,而太平天国没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后方,又没有强大水师,压根无法给被围困的城池提供补给。如果死磕上游,太平军吃饭都成问题,还谈什么开拓基地?

江浙清军力量弱小,且是清朝的财税重地,又是对外联系的“窗口”。太平军夺取江浙,不但经济实力大增,还能购买先进武器,组建一支近代化精兵,然后与湘军争夺上游,一战定乾坤。

可惜,太平天国后期派系林立,谁都不服谁,谁都想拥有领地。如此,陈玉成自己打上游,李秀成见死不救;李秀成专心经营江浙,也不许他人来染指,故而不能在淮军、楚军到来之前,建立起稳定的根据地。

三、安庆对太平天国的重要性

纵观太平天国战争,只有安庆一座城市,能保持长时间的安全,故而其对太平天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简要说一说,太平天国与安庆的关系。

1853年2月,包括家属在内,太平天国60万人杀向南京,夺取安庆。但是,杨秀清并未留下兵力镇守,而是全军直奔南京,清军旋即“收复”安庆。

1853年6月,太平军西征,先夺取安庆,然后胡以晃留下来经营,并开拓附近的城池,建立起“安庆省”,这是太平天国最安全、最稳定的城市,没有之一。

武昌、九江有湘军围攻,且从未中断。例如,石达开取得九江、湖口大捷,只是击溃了曾国藩而已,塔齐布的5千精兵依然围困九江,太平军也没法解决。

南京,也就是太平天国的首都,则是“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围攻。严格意义上看,从定都到灭亡,太平军都不能完全掌控南京,即便是“江南大营”两次被摧毁,还有清军水师虎视眈眈,更别说湘军很快就替代了“江南大营”角色。

安庆就不一样,从胡以晃攻占城池到1860年10月湘军重兵围攻,总计有7年的所谓“安全期”,这在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非常罕见。7年里,安庆周围,没有清军,比南京还要安全。

安庆是屏障南京的战略重镇,以及粮食储存基地,太平天国自然用心经营。胡以晃、石达开、秦日纲、罗大纲都曾镇守安庆,发展工业、商业,并与西洋进行往来,城内一片繁荣景象。

安庆不丢,湘军无法攻打南京,太平天国也有足够的粮食。但是,陈玉成、李秀成之间矛盾尖锐,彼此见死不救,终于被湘军各个击破。

1861年9月,安庆陷落,陈玉成军团毁灭,数万精兵阵亡。洪仁玕痛哭:“安庆丢失,太平天国离灭亡不远了,纵使李秀成有江浙,也回天乏术。”

湘军夺取安庆,继续东征,李秀成被迫从江浙回来增援。淮军、楚军乘势纵横江苏、浙江,李秀成后院不稳定,也不能专心对付曾国荃,活生生被群殴。

1864年7月,曾国荃攻克南京,李秀成被俘虏,太平天国灭亡。如果安庆不丢失,湘军延迟几年抵达南京,李秀成在江浙站稳脚跟,则鹿死谁手未可知。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猜你喜欢

[ 最近更新 ]